• 商务合作

  • 中药养生

  • 在线留言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西南医科大学中医人才培养纪实:笃行65载 蹚出中医高层次人才“进阶路”

添加时间:2023-11-28 08:53:50   浏览次数: 次    【 】   打印   关闭窗口

 孙同郊教授荣膺“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中医学专业获香港中医执业资格试认可,中医学专业是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斩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医学专业赛道决赛铜奖……

自1959年开办中医专科班以来,西南医科大学在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道路上走过了65载。学校以“厚德精业、兼容开放”为办学理念,坚持“自强不息、守正出新”的学校精神,在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蹚出了一条中医高层次人才“进阶路”。

探路先行  攻坚克难赓续中医血脉

1959年,在国家卫生部发出高等医学院校增设中医课程的号召后,西南医科大学(原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开办了中医专科班。在中医药事业百废待兴的时代背景下,西南医科大学于1977年成立了中医系,并于1978年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现已培养中医类专门人才7000余名。

开办中医学以来,一批立志为中医药事业献身的医学专门人才,如蜀中伤寒名医张君斗、全国名中医肝胆病专家孙同郊、针灸名家叶成炳以及中医名家汪新象、高朝纲、王诗铭等,他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克服办学资金短缺、物资陈旧匮乏、生活和教学环境艰苦等重重困难,毅然投身于中医系的建设与发展中。

西南医科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5所院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建有附属中医医院的西医药高校之一。中医学专业是西南医科大学最早开办的本科专业之一。1998年,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便实施“院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发展,学科、专业与医疗一体化建设,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977年成立中医系;2001年中医系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系;2002年开展中医学师承博士教育;2003年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2010年获批中医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随后获批了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2022年,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纳入了香港中医执业资格试认可课程名单。

守正创新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中医学专业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一流中医学专业为建设目标,坚持德业双修,遵循中医教育规律,以学生为本,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

育人先育师,全力提升师资水平。建院以来,学校广开大门招贤纳士,通过内培外引构建起了一支专业技术强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启动教师发展“三航计划”,建设了“教师发展综合管理平台”,并实施“托底-强中-拔尖”阶梯递进式教师培训,举办各类教学竞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目前,中医学专业有专任教师233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123人,占比52.78%。中医药专业背景164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者占比70.39%,有硕士研究生导师81人,兼外校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3人,全国师承导师14人,四川省名中医33人。2018年以来,中医学专业教师参与编写“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西部精品教材、中医药类精编教材91人次,其中担任主编8人次、副主编23人次。

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坚持“强素质、扬个性”“厚基础、重经典、早临床、精技能”“先中后西”的原则,细分课程模块,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学分修读要求,形成了中医基础课程群、中医经典课程群、中医临床课程群,推进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与中医临床实践相融合,为学生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模式。

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整合,将《方剂学》与《仲景学说》整合后开设《经方学》,整合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开设《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坚持教学方法创新,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开设了《中医学PBL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汇报讨论”的教学模式;实时反馈教学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博医源”中医学堂。依托国家卓越医师(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实践“专业与思政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卓越人才“三结合”培养路径。学校建有面积约5400平米、设施设备齐全的中西医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环境,大力开展中医特色的技能培训,并构建了“时、平、训、赛、考”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注重学生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等双创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推进海外合作办学,把中医的火种带向世界。学校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医、让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任,依托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国-葡语系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等,先后与德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葡萄牙、捷克等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长期教学及科研合作关系,与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生,与葡萄牙全国针灸协会联合开展了4年制《中医学》学历教育,并为尼泊尔、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提供了中医优秀师资和中医临床见习平台。

传承精华 中医专业教育彰显特色

中医学专业经过40余年的中医本科教育建设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探索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医学与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素质与能力并重”的“一中心两结合两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形成了独特的专业特色。

传承“同郊风范”,厚植中医精神文脉。学校挖掘并形成了以全国名中医、四川省优秀教师孙同郊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仁心仁术,佑护生命;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赤胆忠诚,甘于奉献”为内核的“同郊风范”文化品牌,开展了“同郊风范”系列传习教育、中医戏剧、中医舞蹈、同郊话剧等系列活动,组织创作了“同郊风范”系列文化作品,以“同郊风范”为主题打造课程思政重点项目,举办了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节、中医导引术推广、中医药文化大健康行动等中医药文化特色活动,持续丰富文化活动内涵,开展中医经典晨读、《黄帝内经》知识竞赛、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竞赛和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等学风建设活动。

推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强化中医临床实践。早在2010年,学校就根据中医办学特点,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选拔具有丰富带教经验和临床经验的骨干人才分别作为基础段和临床段导师,探索中医学本科生全员全程的双导师制。双导师制的实施,良好地促进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促进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融入流派学术教育,培养中医学术思维。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师大多来源于临床,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继承并形成了孙氏肝病流派、叶氏金针流派、川南玄府学术流派、汪新象流派、张君斗学术流派等中医流派。学校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先进管理单位,拥有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个,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工作室2个,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6个,开设了《川南中医流派及名家学术经验》课程,在推进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加强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综合教育,对培养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医药特色人才取得实效。

夏菡冬蕴 中医办学收获累累硕果

砥砺深耕,履践致远。经过不断地改革完善,西南医科大学办学质量持续提升。拥有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学位授权点,承担了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中医学专业学生先后获“天堰挑战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中医药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天堰杯”泛珠三角区域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二等奖、“慧医谷”杯全国大学生中医临床能力大赛三等奖、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华佗杯”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等,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满意度高达95.9%,2022届中医学专业学生考研升学率达50%。

愿得云帆三千尺,屹立潮头续远行。当前,国家已将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西南医科大学将紧紧把握新时代的新机遇,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培养具有强烈文化自信和高度文化自觉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而不懈努力。

回顶部